欢迎您来到文锦律师事务所网站!
行业新闻
法律援助案件律师专业代理照亮弱势群体维权之路
2025-07-23 11:42:41

接手法律援助案件,别急着写法律文书,先把“底数”摸清楚——先确认受援人资格有没有问题,比如低保户证明是不是在有效期内,残疾证等级符不符合要求;再把案件核心事实拆成“关键问题链”。劳动纠纷要问清入职时间、岗位、工资标准是固定还是计件、有没有提成,离职原因是单位辞退还是自己走的、有没有书面通知;工伤案件要问受伤具体时间、地点是车间还是工地、有没有监控,受伤原因是操作机器还是搬东西、有没有目击证人。这些问题别用法律术语,得换成“家常话”——不说“是否建立全日制劳动关系”,而是问“每天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每周休息几天?”;不说“有没有工资支付凭证”,而是问“工资是打银行卡还是拿现金?有没有工资条?”。摸透这些细节,才能避免后续因事实不清走弯路。

会见受援人时,最关键的是建立信任。弱势群体大多对法律程序陌生,容易紧张或不信任律师。遇到农民工受援人,别一开始就说“我是你的法律援助律师,接下来帮你走仲裁”,可以先问“老家是哪的?来城里打工多久了?”“受伤以后有没有去医院?医生怎么说?”用生活问题拉近距离,再慢慢切入案件。要把法律程序“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话:“劳动仲裁就是找劳动局里的仲裁委评理,和法院打官司差不多,但比法院快”;“工伤认定就是让劳动局确认你是在工作时受的伤,这一步过了才能要赔偿”。同时得明确告诉受援人需要配合做什么——“把工牌、银行卡流水、和老板的微信聊天记录都给我”“如果有同事愿意作证,更好让他们写个书面的,签上名字和身份证号”。别让受援人觉得“律师什么都能搞定”,得让他们知道“我们一起配合才能把事办成”。

调查取证是法律援助案件的“痛点”——很多受援人没有留存证据的意识,律师得学会找“藏在生活里的证据”。劳动纠纷没有劳动合同,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包括:银行流水显示用人单位按月打工资,备注“工资”或“劳务费”;微信聊天记录里领导安排工作的消息,比如“明天早上8点到工地搬材料”;工牌哪怕没盖章,上面有单位名称和姓名就行;考勤表拍张照片,能看到自己名字和上班时间;同事证言要写清楚“我和XX是XX工地的同事,一起干了半年,他每天和我一起上班,每月工资3000块”,更好附上证人身份证复印件和联系方式。工伤案件没有目击证人,可以找就医记录(病历上写“受伤时间2023年5月10日10点,系工作时搬砖砸伤”)、派工单(单位当天安排的任务单)、监控视频(哪怕只能看到进工地时间,也能辅助证明工作时间在场)。收集证据得注意“三性”:真实性——别伪造证据,比如不让同事写假证言;合法性——不用偷录方式获取证据,比如不偷偷录老板的话,除非在公共场合;关联性——证据要能直接证明主张,比如要证明单位欠工资,就得拿工资欠条或银行流水,不是拿和同事一起吃饭的照片。

庭审准备要做“可视化清单”——把案件事实按“时间线+证据”列出来。比如劳动纠纷的时间线可以是:2022年3月1日入职(证据:工牌、银行流水次发工资是2022年4月15日)→2022年10月1日单位开始欠工资(证据:银行流水显示2022年10月15日没发工资,微信聊天记录里问老板“工资什么时候发”,老板回复“再等等”)→2023年1月1日被单位辞退(证据:老板发的微信“你明天不用来了”)→诉求是要3个月工资(10月、11月、12月)和1个月经济补偿金(单位违法辞退)。这样列出来,庭审时不会乱,法官也能快速看懂主张。同时得提前预判对方的抗辩——比如单位可能说“你是兼职,不是劳动关系”,就得准备反驳证据:银行流水按月发工资(兼职一般按小时或天算)、考勤表显示每天工作8小时(兼职一般不超过4小时)、微信聊天记录里领导安排周一到周五上班(兼职不会固定工作日);单位说“你是自动离职”,就得拿老板发的微信“你明天不用来了”或者通话录音(问“老板,为什么让我不用来了?”老板说“因为你干活慢”)。

庭审时要“会说话”——面对法官提问,简洁回答,别啰嗦。比如法官问“入职时间是哪天?”,直接说“2022年3月1日”,再补充“证据是银行流水次发工资是2022年4月15日,发的是3月份工资”。面对对方律师质疑,要用证据和法律回应,别吵架。比如对方律师说“你没有劳动合同,所以不是劳动关系”,可以说“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主体资格;二是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单位管理,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三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单位业务组成部分。我们提供的银行流水(按月发工资)、考勤表(受单位管理)、工牌(单位名称)都符合这三个条件,所以劳动关系成立”。别说“你胡说八道”“我明明是全职”,要讲法律依据和证据。

执行阶段要“盯紧财产线索”——很多法律援助案件赢了官司拿不到钱,关键是没找到被执行人财产。律师要学会查“四大财产线索”:,银行账户——申请法院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账户,里面有钱就能直接扣划;第二,房产——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被执行人及其配偶的房产,很多人把房产挂在配偶名下;第三,车辆——去车管所查被执行人有没有车辆,找到后申请查封、拍卖;第四,到期债权——比如被执行人有没有别人欠他的钱,比如工程款,能查到就申请法院执行这笔钱。如果被执行人没有财产,可以申请“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和“限制高消费”——这样被执行人不能坐飞机、高铁、住星级酒店,子女不能上私立学校,很多人会因为受不了限制主动还钱。我之前办过一个农民工工资案件,被执行人是小装修公司,赢了仲裁没给钱,查了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学区房,申请法院查封后,公司很快打了钱。

和受援人沟通要“讲实在话”——别拍胸脯说“肯定能赢”,得把风险说清楚。比如“目前没找到你入职时间的直接证据,可能影响经济补偿金计算,我会尽量找社保缴纳记录、次发工资时间推定,但实在找不到,可能少算一个月补偿金”。要定期反馈进展,比如每周发条消息:“这周去银行打了你的工资流水,已经拿到了;下周写仲裁申请书,写完发给你看”“今天去劳动局交了仲裁材料,他们说5天内通知单位”。受援人最怕“找不到律师”,定期反馈能让他们有安全感。如果案件有不利结果,比如仲裁输了,要告诉受援人“为什么输了”——比如证据不足,然后说“我们可以去法院起诉,再试一次”,别让受援人觉得“律师没尽力”。

每个法律援助案件结束后,要写一份“办案小结”——记录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做。我之前办过一个工伤案件,受援人没有工伤认定,帮他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再申请工伤认定,最后做劳动能力鉴定。过程中单位否认劳动关系,我用微信聊天记录(领导安排工作)和考勤表(单位盖章)赢了仲裁。把这个过程写在小结里,下次遇到类似工伤案件,就能直接用同样流程,节省时间。

法律援助案件不是“走过场”,是用专业能力帮弱势群体“把道理变成钱”。不需要多高深的法律知识,只要把“摸底数、找证据、理思路、盯执行”这几件事做扎实,就能帮受援人拿到该得的赔偿。对律师来说,这也是一种“职业价值”——帮一个农民工拿到工资,他就能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帮一个工伤职工拿到赔偿,他就能支付医药费。这些具体的、真实的改变,就是法律援助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