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文锦律师事务所网站!
行业新闻
律师提供企业法律合规咨询助企业轻松规避经营法律风险
2025-07-27 10:41:39

image

当企业遇上法律风险:律师教你用“可操作合规法”把坑填上

凌晨三点,制造业老板张总在办公室翻着法院传票上个月刚签的采购合同,供应商送的原材料全是次品,可合同里没写“质量异议期”,对方说“收货15天没反馈就是合格”,现在反过来要张总付全款。另一边,科技公司的李总刚挂了HR的电话:入职半年的程序员突然申请仲裁,说没签劳动合同要双倍工资,HR辩解“当时他说不急着签”,可法律只认“入职1个月内必须签”。

这些不是电视剧里的剧情,是企业每天都在踩的“法律坑”。很多老板觉得“合规是大企业的事”,直到吃了亏才发现:风险从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该做的没做”积累出来的。作为常年帮中小企业做合规的律师,我不想讲“合同的重要性”这种空话,而是把立刻能落地的“合规动作”拆给你看每一步都有具体操作,今天看完明天就能用。

合同管理:从“签了就行”到“签了能赢”

合同是企业的“风险防火墙”,但90%的企业合同都在“凑字数”:要么照搬网上的模板,要么漏了关键条款,等出了问题才发现“合同没用”。要做有用的合同,关键是抓住三个“动作”:

步:建“定制化合同模板库”,不是“抄模板”。网上的模板是“通用款”,你的业务是“定制款”比如做销售的企业,要在合同里加“验收标准+违约责任阶梯”:比如“买方收到货后3日内按《技术参数表》验收,逾期未提异议视为合格;若质量不达标,卖方需在5日内更换,逾期每天按货款1‰支付违约金”。做采购的企业,要加“质量异议期+货款支付前提”:比如“卖方交货时需提供质检报告,买方验收合格后15日内支付货款;若发现质量问题,买方有权暂停付款并要求退货”。这些条款不是“套路”,是把“口头约定”变成“法律依据”,避免对方“耍无赖”。

第二步:走“业务+律师”双评审流程,别让合同“只过法务”。很多企业让法务“审合同”,但法务不懂业务比如业务部门跟客户谈的是“先付30%定金,发货前付50%,验收后付20%”,但合同里写的是“发货后付80%”,这就会出问题。正确的流程是:业务部门先填“合同风险自评表”(内容包括:对方有没有营业执照?付款方式是怎么谈的?有没有口头承诺要加的条款?),然后律师针对“自评表”里的风险点重点审比如对方是小规模纳税人,要确认“发票类型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比如争议管辖要约定“己方所在地法院”,避免跑到对方城市打官司,成本高到“赢了也亏”。

第三步:做“合同履行跟踪表”,别签完就扔抽屉。很多纠纷不是因为合同没写,是因为“没按合同做”比如销售合同写了“买方验收后10日内付款”,但销售部门没跟进,等过了3个月才想起要账,对方说“早过了诉讼时效”。解决方法是用“关键节点跟踪表”:把合同里的“发货时间、验收时间、付款时间、质保期”列成表格,设置“提前提醒”比如发货后2天提醒对方验收,验收期到前1天提醒销售跟进,付款期到前3天发催款函。这样就算对方赖账,你手里有“催款记录”,诉讼时效能重新计算。

劳动用工:别让“员工关系”变成“仲裁炸弹”

劳动仲裁是企业最容易踩的“高频坑”,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没签劳动合同、没交社保、辞退没依据,这些问题的赔偿金额可能比“赚的钱”还多。要避免劳动风险,关键是把“入职到离职”的每一步都“标准化”:

入职时:做“背景调查+书面确认”,别信“口头保证”。招人的时候,一定要让候选人提供离职证明+无竞业限制承诺比如“本人确认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存在竞业限制义务,若因隐瞒导致原单位追责,本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候选人说“离职证明丢了”,让他写一份“声明”,签字按手印。这一步是为了避免“双重劳动关系”如果员工没跟原单位解约,原单位可以告你“连带赔偿”,到时候你得赔原单位的损失,还得给员工发工资。

签合同时:“1个月内+明确岗位”,别等“转正再签”。法律规定“入职1个月内必须签劳动合同”,超过1个月没签,员工可以要“双倍工资”(最多11个月)。很多企业说“等转正再签”,这是坑就算员工同意,法律也不认可。另外,合同里要附“岗位说明书”,写清楚“岗位职责、考核标准、薪酬结构”比如销售岗位的“KPI是月销售额10万,未达标连续3个月可以调岗或解除合同”。这样辞退的时候,你有“书面依据”,不会被认定为“违法解除”。

在职时:“社保+个税”别偷懒,别用“补贴”代替。很多企业为了“省成本”,跟员工签“社保补贴协议”,说“不给你交社保,每月多给500块”。这是无效的员工随时可以反悔,要求你补缴社保,还要付“滞纳金”(每天万分之五)。更危险的是,要是员工发生工伤,你没交社保,所有赔偿都得自己出(比如十级工伤要赔7-10万)。正确的做法是:按实际工资缴纳社保,如果员工嫌“扣得多”,跟他讲清楚“社保是法定义务,我帮你交,你以后退休能领钱,住院能报销”,比“偷偷省钱”安全一百倍。

离职时:“书面确认+交接清单”,别让“后遗症”找上门。员工要走,一定要做两件事:一是签“离职确认书”,写清楚“工资已结清、社保已缴纳、无未了结的劳动争议”;二是让员工填“工作交接清单”,列清楚“钥匙、电脑、客户资料、未完成的项目”,双方签字。比如有个企业的销售经理离职,没交接客户资料,后来客户被竞争对手抢走,企业想告他“违反保密义务”,但因为没“交接清单”,没法证明“资料在他手里”,只能吃哑巴亏。

税务合规:别让“发票”变成“坐牢的导火索”

税务风险是“隐形炸弹”你以为“少开点发票”“找朋友开点票”是“省成本”,其实是在“踩红线”。虚开发票、偷逃税的后果不是“补税”这么简单,严重的要“坐牢”(比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10万以上就构成犯罪)。要做税务合规,关键是抓住三个“不能碰”和一个“要主动”:

个不能碰:“三流不一致”。简单说就是“资金流、发票流、货物流”要一致比如你卖货给A公司,就要收A公司的钱,开给A公司发票,不能让B公司打钱,也不能开给B公司发票。比如有个餐饮企业,客人要发票,老板让“找朋友的公司开”,结果被税务稽查,认定为“虚开发票”,补税+罚款+滞纳金一共花了20万,还影响了企业信用等级,贷款都批不下来。

第二个不能碰:“虚列成本”。很多企业为了“少交企业所得税”,找“发票贩子”买成本票(比如餐饮票、咨询票)。这是“自投罗网”税务系统现在用“大数据比对”,比如你是制造业企业,却有大量“餐饮发票”,系统会自动预警,稽查局一查一个准。正确的做法是:所有成本都要要发票比如采购原材料要增值税专用发票,员工出差要差旅费发票,房租要租房发票,不然这些成本“不能税前扣除”,你得多交25%的企业所得税(比如10万成本没发票,要多交2.5万税)。

第三个不能碰:“漏报收入”。很多企业用“个人账户收货款”,以为“税务查不到”其实税务已经和银行联网了,你的个人账户流水过大(比如月流水100万以上),银行会把数据推给税务,一查就知道“你漏报了收入”。比如有个电商企业,用老板的微信收货款,一年收了500万没报税,被税务稽查后,补税+罚款+滞纳金一共150万,差点破产。

一个要主动:申请“税收优惠”。给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很多,比如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以下免增值税(季度30万以下),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300万以下按5%交企业所得税(以前是25%),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如研发花了100万,可以扣175万成本)。这些优惠不用“关系”,只要符合条件就能申请律师可以帮你做“税务风险体检”,比如查“你是不是小规模纳税人?有没有研发费用没申报?”,帮你把“该省的钱”省下来。

数据安全:别让“客户信息”变成“罚款单”

现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都实施了,企业收集、使用客户信息要“合规”,不然会被“巨额罚款”(比如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更高罚5000万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要做数据合规,关键是“三个明确”:

明确“收集目的”:别“过度收集”。比如你是做电商的,收集客户的“姓名、手机号、收货地址”是“为了发货”,没问题;但收集“客户的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就是“过度收集”除非你能证明“这些信息是必须的”(比如卖高端珠宝,需要了解客户收入水平)。另外,收集信息的时候要“明确告知”,比如APP注册页面要写“我们收集您的手机号是为了登录验证,收集您的收货地址是为了发货”,不能“默认勾选同意”,不然用户可以告你“侵犯个人信息权”。

明确“存储方式”:别“明文保存”。客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这些敏感信息,要“加密存储”比如用AES加密算法处理,不能“明文存在电脑里”。比如有个教育机构,把学生的身份证号明文存在Excel里,结果电脑被黑客攻击,信息泄露了1000多条,被监管部门罚了20万,还丢了很多客户。

明确“共享规则”:别“随便给第三方”。很多企业会把客户信息给第三方(比如委托第三方做营销),这时候要签“数据保密协议”,写清楚“第三方不能泄露客户信息,不能用客户信息做其他用途,若泄露要赔偿损失”。比如有个健身机构,把会员信息给了第三方减肥产品公司,结果会员天天收到骚扰电话,被会员告到消协,健身机构赔了5万,还被曝光,生意一落千丈。

最后:合规不是“成本”,是“更便宜的保险”

很多老板觉得“请律师做合规要花钱”,但比起“出了问题的赔偿”,合规的成本简直是“九牛一毛”比如签劳动合同花1000块,请律师审合同花2000块,但要是没签劳动合同被仲裁,要赔11个月的双倍工资(比如员工月薪1万,要赔11万),哪个更贵?

我建议企业每季度做一次“合规体检”:找律师帮你查“合同有没有漏条款?劳动用工有没有违规?税务有没有风险?数据有没有安全隐患?”,然后出一份“合规报告”,列清楚“风险点+整改措施”比如“你的销售合同没约定争议管辖,建议改成‘己方所在地法院’”“你的社保没按实际工资缴纳,建议下个月调整”。这些“小动作”,能帮你把“大风险”扼杀在萌芽里。

去年有个做服装批发的客户,次找我做合规的时候,手里堆了20多份“有问题的合同”:有的没写验收标准,有的没约定付款时间,有的争议管辖在对方城市。我帮他修改了合同模板,建了“合同跟踪表”,还教他做“劳动用工手册”。今年他跟我说:“这一年没再遇到合同纠纷,劳动仲裁也没了,省下来的钱比请你花的多十倍。”

其实,合规从来不是“约束企业”,而是“保护企业”就像开车要系安全带,不是为了“应付交警”,而是为了“万一出事的时候,能保住命”。企业要想“走得稳”,就得用律师的专业知识,把“看不见的坑”填上,把“能预防的风险”挡住。

你看,合规其实没那么难今天把合同模板改了,明天让人事部门要离职证明,后天查一下发票有没有三流一致,这些“小步”,就能让你的企业离风险远一点,离安全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