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文锦律师事务所网站!
行业新闻
律师提供企业合并与收购服务为企业并购交易避坑护航
2025-07-28 11:50:57

image

去年接触过一个浙江制造企业的并购案例:老板花5000万收购同行,过户三个月后突然收到法院传票标的公司此前拖欠供应商2000万货款,债权人直接把新东家告上法庭。老板悔得拍大腿:“早知道让律师把尽调做细点!”其实并购里的“坑”从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藏在“没查到”“没问清”“没约定”的细节里。律师做并购服务,本质是拿“放大镜”揪出风险,再用“合同条款”把漏洞堵死不是讲理论,而是给企业一套能直接用的“排雷手册”。

标的公司的基本面尽调,得做“三维扫描”财务、资产、债务三个维度,每个数据都要“戳穿”。比如财务数据,光看利润表没用,必须交叉验证:拿标的公司近三年银行对账单,逐笔核对营收的资金来源。我曾帮一家企业查标的公司营收,发现30%收入来自关联方,且没有实际物流记录这是典型的虚增营收,企业果断终止交易。再比如资产权属,去年有客户要收购食品厂,标的公司说有50亩土地证齐全,我们不仅看证,还去国土局查土地出让金缴纳记录,结果发现欠缴800万,土地已被限制交易。要是没查到,客户要么替标的公司补缴,要么土地被收回,损失不可估量。隐形债务更要“挖地三尺”:除了财报里的银行贷款,要去“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被执行人信息,去征信机构打企业信用报告,去环保部门查行政处罚记录。更关键的是,必须让标的公司股东出具《无或有负债承诺函》,明确“若有隐藏债务,股东全额赔偿”,并把这条写进收购合同就算后来出问题,企业也能找股东兜底。

股权结构是并购的“地基”,地基不稳全白搭。我遇过最离谱的案例:某企业收购互联网公司,签合同付了款,才发现大股东是代持的实际出资人根本没同意转让,结果股权过不了户,还被起诉赔违约金。避免这种坑,首先要让所有股东签《股权无代持声明》,明确“本人股权无代持、无纠纷”;然后查工商档案的股权变更记录,若最近半年有多次转让或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大概率是在转移风险。还有股权质押,去年有客户要收购建材公司,大股东说“没质押”,但我们查工商质押登记,发现股权已质押给银行且未获同意要是贸然收购,银行有权拍卖股权,客户的钱就打水漂了。所以必须查工商质押登记,还要让质权人出《同意转让函》。另外,创始股东的竞业禁止要盯紧:要是收购后创始人开同类公司抢客户,损失会很大。要查标的公司章程和劳动合同有没有“离职后2年不得从事同类业务”的条款,没有就补进收购合同,还要约定“违反则赔偿损失”。如果是中外合资企业,收购股权必须过发改委、商务局审批去年有客户没走流程,过户后被认定无效,退股权赔了几百万中介费。

交易结构设计要在“避税”和“风控”间找平衡,不能光看税少。比如股权收购vs资产收购:股权收购税少(企业所得税可递延),但要承继标的公司所有债务;资产收购只买优质资产,不承继债务,但税高(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怎么选?若标的公司有隐性债务,就选资产收购,但可以做“剥离重组”:让标的公司把优质资产(厂房、专利、设备)剥离成新公司,再收购新公司股权既避了原公司债务,又享股权收购的税优惠。我去年帮企业做过这方案,原本资产收购要交300万税,重组后只交50万。支付方式一定要分阶段,比如“334”模式:30%签合同付,30%股权变更付,40%业绩承诺完成付这样能约束股东完成业绩,没完成就扣尾款。比如某企业收购传媒公司,约定“明年扣非净利润达1000万,没达到按差额2倍赔偿”,结果只完成600万,企业扣了800万尾款,减少了损失。业绩承诺要写“扣非净利润”,别写“净利润”净利润能靠卖资产、政府补贴凑,扣非才反映真实经营。

很多企业以为“过户就完事”,其实80%的风险在整合阶段。我遇过客户收购软件公司,过户三个月核心技术人员全走了,带走客户资料,业务直接瘫痪。整合要从尽调时就准备:尽调列“核心人员清单”(技术、销售总监),收购合同里约定“核心人员签3年劳动合同,否则股东赔偿”。财务整合要统一系统和政策:把标的公司财务系统接入集团,折旧年限、坏账计提比例跟集团一致去年有客户收购贸易公司,标的公司坏账计提5%,集团是10%,合并财报时利润少了200万,影响上市公司股价。业务整合要梳理客户供应商:若某客户占营收50%,要提前签《长期合作协议》,避免收购后流失;还要查业务合同有没有“控制权变更”条款比如客户合同写“收购则有权解除”,就得提前让客户出《同意继续履行函》,否则收购后客户解约,损失巨大。

并购不是“买公司”,是“买未来”,但未来的风险藏在今天的细节里。律师做并购服务,不是“帮签合同”,是“帮排雷”从尽调的“三维扫描”,到股权的“风险拆解”,再到交易结构的“平衡设计”,最后整合的“清单管控”,每一步都要把风险“可视化”“合同化”。最有效的避坑方法,就是“把问题想在前面,把约定写在纸里”:尽调多问“为什么”,合同多写“如果”,整合多做“清单”。毕竟并购代价太高,踩一个坑可能让企业几年利润泡汤,而提前请律师堵风险,才是最划算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