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律所遇到不正当竞争投诉:从“慌神”到“破局”的10个实战技巧
早上刚到律所,行政就拿着一份盖着司法局公章的《调查通知书》进来“有人投诉我们虚假宣传”。你捏着通知书的手有点凉:上周刚更新的网站还挂着“XX领域全国TOP3”的标语,朋友圈里律师的宣传海报提了“胜诉率”,这些内容是不是真的“踩线”了?
这不是虚构的场景。从2022年《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规则》实施以来,全国律协收到的不正当竞争投诉量同比上升了41%,其中80%集中在“虚假宣传”“不正当招揽客户”“贬低同行”三类。很多律所的问题不是“想违规”,而是“不知道怎么合规”比如以为“吹点小牛”没人管,或者没意识到“客户主动联系”也需要留证据。
这篇文章不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精神”,只讲你现在遇到问题能马上用的技巧,从“接到通知的分钟”到“彻底解决问题”,每一步都给具体动作。
接到监管调查通知:先做3件事,别等“证据消失”
很多律所的反应是“赶紧删内容”网站上的标语、朋友圈的海报、宣传册的库存全清了。但这反而会踩坑:监管要查的是“你是否实施了违法行为”,删除行为本身不能消灭“曾经实施”的事实,反而可能因为“毁灭证据”加重处罚。
正确的步是“封存证据”:
- 立即让技术部导出网站、公众号的后台操作日志(包括发布时间、修改记录、操作人员),用优盘备份,标注“2023年X月X日封存”,由技术负责人和合规律师签字;
- 让市场部收集所有正在使用的宣传物料(宣传册、海报、展架),清点数量后装进纸箱,贴封条,拍照留存;
- 让律师团队导出最近6个月的朋友圈宣传记录(包括发布的内容、点赞评论),用“微信聊天记录导出工具”存成PDF,命名为“XX律师2023年X-X月朋友圈宣传记录”。
第二步是“核查事实边界”:比如投诉说你“虚假宣传处理过100起金融借款案件”,你要马上查:
- 律所案管系统里有没有这100起案件的记录?(案号、委托合同、判决书)
- 这些案件是不是你团队做的?(律师签名、客户确认书)
- 宣传里有没有“夸大”?比如把“参与过”说成“主导”,把“调解结案”说成“胜诉”。
第三步是“找对沟通人”:不要让行政或者年轻律师去对接监管,一定要让熟悉律所业务的合伙人+合规律师一起去。合规律师要提前准备“问题清单”:比如“投诉中的宣传内容是谁审核的?”“有没有审批流程?”“发现问题后有没有整改?”这些问题的答案会直接影响监管的处罚力度。
虚假宣传的“红线”不是“不能吹”,是“不能没证据”
很多律所踩坑在“用了化用语”或者“没有证据支撑的”。比如“全国”“最权威”“胜诉率”,这些词不管有没有事实,都是《广告法》明确禁止的“化用语”,一投诉一个准。
但更隐蔽的坑是“有事实,但没留证据”。比如你确实处理过50起知识产权案件,但宣传里写“处理过50起”,却拿不出案号、判决书或者客户确认书监管会认定你“无法证明真实性”,照样算虚假宣传。
避坑的核心技巧是“反向举证”:写每一句宣传语前,先问自己“如果被投诉,我能拿出3个以上证据证明这句话是真的吗?”
- 比如想写“团队处理过100起劳动争议案件”,你需要准备:①案管系统导出的案件清单(含案号、当事人、案由);②10份有代表性的判决书复印件(隐去隐私信息);③5份客户签署的《案件情况确认书》(内容包括“本人确认XX律所团队处理了我的劳动争议案件,案号XXX”)。
- 比如想写“团队律师是XX协会理事”,你需要准备:①协会颁发的理事证书原件;②协会官网的理事名单截图;③协会出具的《任职证明》。
如果拿不出这些证据,要么把宣传语改得“模糊但可证”(比如把“胜诉率”改成“近3年团队劳动争议案件胜诉率85%”,并附上案件统计报告),要么直接删掉模糊的真实,比的虚假安全100倍。
客户“主动找你”,也要留3个证据防“不正当招揽”
同行投诉的另一个重灾区是“不正当招揽客户”比如“挖同行的在办案件客户”“承诺胜诉”“给客户回扣”。但很多情况是“客户主动联系你”,却因为没留证据,被同行反咬一口。
我遇到过一个案例:客户因为对原律所的进度不满意,主动加了我们律师的微信,说“想转委托”。律师没多想就接了,结果原律所投诉“我们不正当招揽”。幸好律师保留了三个关键证据:
1. 客户主动添加微信的记录(微信“添加朋友”界面的截图,显示“对方通过手机号搜索添加”);
2. 客户次发的消息:“我在XX律所的案件,他们3个月没进展,想找你们做”(聊天记录截图);
3. 律师的回复:“我们需要先了解案件情况,确认不违反利益冲突规则后,才能决定是否接受委托”(证明没有“主动诱导”)。
监管看完这些证据,直接认定“不属于不正当招揽”。
所以,不管客户是通过朋友介绍、官网咨询还是微信主动加你,一定要保留“客户主动发起联系”的证据:
- 朋友介绍的,让介绍人写一份《情况说明》,内容包括“我是XX,介绍客户XX给XX律所,原因是XX客户对原代理律师不满意”,签字按手印;
- 官网咨询的,导出客户的咨询记录(包括提交的问题、留下的联系方式);
- 微信联系的,不要删聊天记录,用“腾讯电子签”或者“公证云”备份,避免聊天记录丢失。
被处罚了?用“整改诚意”换“从轻处理”
如果已经确认违规(比如宣传册里有“全国”的表述),不要抱着“找关系摆平”的心态现在监管的处罚流程越来越透明,“关系”没用,“整改诚意”才是减罚的关键。
我帮一家律所处理过虚假宣传的处罚:他们的宣传册里写了“XX领域胜诉率95%”,但没有证据支撑。我们做了四件事,最后司法局把“罚款2万元”改成了“警告”:
1. 立即纠正:回收所有散发的宣传册(统计了数量:200本,其中150本已经发出去,我们联系了客户收回,没收回的做了“作废声明”),销毁库存(拍了销毁的视频,有行政和律师在场);
2. 提交整改报告:报告里写清楚三个点①问题原因:市场部新人没学过合规,擅自添加了“95%胜诉率”;②纠正措施:已经辞退了违规的市场人员,组织全体市场和律师学习《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规则》;③预防措施:制定了《宣传内容审核流程》(市场部拟稿→合规律师审核→合伙人签字→发布),每月做一次宣传内容自查;
3. 主动提交“合规承诺”:让律所主任写了一份《合规承诺书》,内容包括“未来不再发布虚假宣传内容,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盖律所公章;
4. 强调“初犯”:提供律所成立以来的合规记录(比如过去3年没有被投诉过,每年做合规培训),说明这是“次违规,不是故意的”。
监管部门的逻辑是“处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你越能证明“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且有能力防止再犯”,处罚就越轻。
日常合规:用“3个制度”把风险堵在源头
很多律所的问题不是“不懂”,而是“没制度”市场部想怎么宣传就怎么宣传,律师想怎么发朋友圈就怎么发朋友圈,直到被投诉才慌神。
其实只要建立3个日常制度,90%的不正当竞争风险都能避免:
1. 宣传内容审批制度:所有对外发布的内容(网站、公众号、朋友圈、宣传册),必须经过“三审”市场部拟稿→合规律师审核(查有没有化用语、有没有证据支撑)→合伙人签字(确认内容真实)。审批记录要留档2年(因为不正当竞争的处罚时效是2年),用“钉钉审批”或者“纸质审批单”都行。
2. 每月合规自查制度:每个月最后,由合规律师牵头,检查律所的所有宣传渠道:
- 网站:有没有“全国”“最权威”之类的词?
- 朋友圈:律师有没有发“胜诉率”“包赢”之类的内容?
- 宣传册:有没有没证据支撑的“成就”?
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写《自查报告》,让合伙人签字留存。
3. 新人合规培训制度:所有新入职的市场人员、律师,必须先学《律师法》《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里的“禁止性规定”,考试及格才能上岗。比如市场人员要考“哪些词不能用?”“宣传内容需要哪些证据?”,律师要考“怎么避免不正当招揽?”“怎么处理客户主动联系?”。
最后:合规不是“束缚”,是“保护”
我遇到过很多律所主任说“合规太麻烦,影响业务”。但事实上,越合规的律所,越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当客户看到你宣传的内容都有证据支撑,看到你对待合规的认真态度,反而会觉得“这家律所靠谱”。
去年有个客户来找我们,说“我对比了三家律所,你们的宣传最实在没有‘全国’,只有‘近3年处理过50起XX案件’,还附了案件清单,我觉得你们没骗我”。
不正当竞争的本质,是“用短期的虚假优势换取客户”,但最终会毁了律所的口碑。而合规的本质,是“用长期的真实优势赢得客户”,这才是律所长久发展的根本。
下次再遇到宣传内容要不要写“全国”的时候,不妨问自己:“我能拿得出证据证明这句话是真的吗?如果不能,我为什么要写?”想清楚这个问题,很多坑就不会踩了。
毕竟,律师的饭碗,是“信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