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文锦律师事务所网站!
行业知识
律师代理公司并购交易服务为企业并购筑牢风险防线
2025-07-30 10:25:29

image

企业并购是企业扩张版图、整合资源的重要路径,但现实中,不少企业满怀期待启动并购,最终却因隐藏的风险陷入泥潭目标公司的隐性债务突然爆发,股权存在未披露的质押,甚至因历史环保违规被行政处罚,导致并购后的企业背负巨额损失。其实,这些风险并非不可防控,专业律师的介入能从交易全流程筑牢防线,每一步都帮企业把“风险点”变成“可控点”。

前期尽调是并购风险防控的“道关卡”,但很多企业的尽调停留在“看报表、查执照”的表面,漏掉了最致命的“隐性风险”。比如隐性债务,除了核查目标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律师会重点查三个维度:一是司法涉诉情况,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人民法院公告网,检索目标公司是否为被执行人、有无未结诉讼或仲裁,尤其是民间借贷、担保纠纷这类容易隐藏的债务曾有客户并购一家制造业企业,尽调时没查裁判文书网,后来发现目标公司卷入一起300万的民间借贷纠纷,法院已经判决其承担连带责任,导致买方刚完成并购就被查封了银行账户;二是经营痕迹,比如去目标公司的办公场地走访,和员工聊一聊有没有拖欠工资、社保的情况,再查社保缴纳记录有没有中断如果目标公司有3个月没交社保,滞纳金可能高达几十万,这也是隐性债务;三是关联方往来,查目标公司与股东、关联企业的银行流水,有没有未经披露的借款或担保我曾处理过一个案例,目标公司股东以公司名义向亲戚借了500万,没入账,并购后债权人起诉,买方不得不承担还款责任,就是因为尽调时没查关联方流水。

除了债务,股权瑕疵也是尽调的重点。比如要查目标公司的股权有没有质押、冻结,有没有代持情况曾有客户并购一家互联网公司,尽调时没查股权质押,后来发现卖方股东把股权质押给了银行,并购后银行要求实现质权,导致买方的股权被查封;还有代持问题,如果目标公司的股权是代持的,实际出资人可能会主张股权,导致纠纷律师会要求卖方提供股权代持协议(如果有的话),并让实际出资人出具《放弃股权主张声明》,避免后续争议。

交易结构设计是“风险隔离的关键”,选对结构能直接把大部分风险挡在门外。比如如果目标公司有较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隐性债务、违规记录),律师通常会建议选“资产收购”而不是“股权收购”资产收购是买目标公司的核心资产(比如厂房、设备、专利),而不是股权,这样目标公司的原有债务不会转移给买方。但资产收购要注意“资产的干净度”:比如买房产,要查不动产权证有没有抵押、查封,有没有欠缴土地出让金曾有客户买了一栋厂房,后来发现卖方欠了200万土地出让金,国土局要求补缴才能过户;买专利,要查专利权有没有质押,有没有与第三方的许可合同如果专利已经许可给别人独占使用,买方买了也没法用;买设备,要查有没有融资租赁的情况很多设备是租来的,所有权属于融资租赁公司,不是目标公司的自有资产,买了会引发纠纷。

如果必须选股权收购(比如目标公司的核心资产是团队或客户资源,无法通过资产收购获得),律师会设计“分期支付+业绩对赌”的模式,比如总价款分三期支付:期在工商变更后付30%,第二期在目标公司完成年度扣非净利润目标后付50%,第三期在两年后无重大风险暴露时付20%。对赌条款要写得“细到不能再细”:比如业绩目标要明确是“经买方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扣非净利润”,不是“营收”因为营收可能有水分,扣非净利润更能反映真实业绩;不达标的赔偿方式要写“卖方应在审计报告出具后30日内,以现金补偿买方,补偿金额=(承诺业绩-实际业绩)×收购市盈率”;如果业绩不达标超过30%,买方有权要求卖方回购股权,回购价格=买方已支付的投资款+年化8%的利息(从支付日起算)这样即使目标公司业绩不好,买方也能收回投资。

交易文件是“风险防控的纸面上的防线”,很多企业的股权转让协议写得太笼统,比如只写“卖方保证目标公司无债务”,但没写“无债务”的具体范围、违约后的赔偿方式,这样出了问题根本没法追责。律师起草文件时,会把“陈述与保证条款”写得像“体检报告”一样详细:比如关于资产,要写“目标公司截至本协议签署日,所有固定资产(附《固定资产清单》,清单包括资产名称、型号、数量、购置日期、原值、净值)的所有权均归其所有,无抵押、查封、扣押、质押等任何权利限制,也未出租给第三方”;关于债务,要写“目标公司截至本协议签署日,不存在未披露的金额超过50万元的债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借款、民间借贷、应付账款、滞纳金、违约金、行政处罚款),所有已披露的债务均已列入《债务清单》”;关于合规,要写“目标公司最近三年未因环保、税务、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事项违反法律法规被行政处罚,未收到过环保部门、税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整改通知或调查通知”。

违约条款要“直击痛点”:比如如果卖方隐瞒债务,条款要写“卖方应向买方赔偿因此遭受的全部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债务本金、利息、诉讼费、律师费、财产保全费”,并且“买方有权从尚未支付的股权转让价款中直接扣除上述赔偿金额”;如果目标公司的股权存在质押未披露,条款要写“买方有权立即解除本协议,卖方应在收到解除通知后10日内退还买方已支付的全部价款,并按股权转让总价款的20%向买方支付违约金”这样一旦出问题,买方有明确的依据追责。

交割环节是“把纸面上的约定变成现实”,很多风险出在“交割不细致”。首先是过渡期安排,律师会在协议里约定“自本协议签署日至交割日(即工商变更登记完成日),目标公司不得进行以下行为:1. 处置任何价值超过100万元的资产(包括出售、赠与、抵押);2. 新增任何债务(包括向银行借款、为他人提供担保);3. 变更公司章程、股权结构或法定代表人;4. 与员工签订期限超过1年的劳动合同,或提高员工薪资、福利待遇;5. 进行任何重大投资(包括新设公司、收购资产)”曾有个客户并购一家贸易公司,过渡期内卖方把核心客户的合同转让给了关联方,导致买方并购后没了业务,就是因为协议里没约定过渡期限制。

其次是资料交接,要列《交割资料清单》,清单包括:1. 营业执照正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的只需营业执照);2. 公章、财务专用章、合同专用章、法定代表人章(要核对公章备案记录);3. 财务账册(包括会计凭证、明细账、总账、银行对账单、审计报告);4. 合同档案(包括重大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知识产权许可合同);5. 知识产权证书(专利证书、商标注册证、著作权登记证书);6. 员工资料(包括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记录、考勤表、工资表);7. 不动产权利证书(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车辆行驶证每交一项,双方都要在清单上签字确认,并且注明“资料完整、真实”。

最后是工商变更登记,律师会跟着去工商局,核对股东签字是不是和工商档案里的一致,有没有代签的情况曾有个案例,卖方股东委托朋友签字,但没给授权委托书,工商变更后,股东反悔,起诉要求撤销变更,买方不得不重新走流程,耽误了3个月时间,影响了业务开展。

并购后的整合是“守住胜利果实的最后一步”,很多企业并购成功后,因为整合不到位,目标公司的业绩下滑,甚至拖垮母公司。法律整合方面,律师会帮企业做“合规体检”:首先是规章制度整合,把目标公司的考勤制度、报销制度、合同审批制度统一到母公司的体系里比如目标公司之前没有合同审批流程,任何员工都能签合同,律师会帮它建立“部门经理审核+法务审核+总经理审批”的三级流程,避免出现越权签订的合同;其次是合同管理整合,把目标公司的所有合同录入母公司的合同管理系统,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比如目标公司有一份长期销售合同,约定“每年自动续约”,律师会提醒买方在续约前审查对方的履约能力,避免继续和失信客户合作;最后是合规体系整合,帮目标公司建立环保、税务、劳动用工的合规台账,定期做合规培训比如目标公司之前没做过环保检测,律师会建议它每季度找第三方机构检测,出具检测报告,避免因环保违规被处罚。

劳动整合方面,要查目标公司的劳动合同有没有违法条款:比如“试用期6个月但合同期只有1年”(法律规定合同期1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2个月),“未缴纳住房公积金”(虽然不影响社保,但员工可以向公积金管理中心投诉,要求补缴),“竞业限制条款没写补偿金”(这样的条款无效,员工可以不遵守)这些要及时整改,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还要和目标公司的员工沟通,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说明并购后的薪资待遇、福利政策、晋升通道,避免员工流失曾有个客户并购一家科技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因为没及时沟通,以为会降薪,集体离职,导致买方损失了重要的技术专利,后来花了两倍的薪资才招到新人。

企业并购的风险防控,从来不是“事后救火”,而是“事前布局、事中控制、事后整合”的全流程管理。专业律师的价值,就是把每一个模糊的“风险点”变成可操作的“防控步骤”从尽调时查遍所有司法网站,到交易结构里设计对赌条款,从文件里写清楚每一个承诺,到交割时核对每一份资料,再到整合时完善每一项制度。这些看起来“繁琐”的步骤,恰恰是筑牢风险防线的“基石”。毕竟,并购的目的是“加法”,不是“减法”,只有把风险防控做到位,才能让并购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