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文锦律师事务所网站!
行业知识
律师代理专利侵权案件处理是企业应对专利侵权纠纷的关键实战指南
2025-08-01 11:34:40

image

当企业接到专利侵权警告函,或在市场上发现涉嫌侵犯自身专利的产品时,反应往往是慌乱不知道该先找证据还是先找律师,也不清楚下一步棋该怎么走。作为处理过数百起专利侵权案件的律师,我想分享一套“拿来就能用”的实战流程,从证据固定到执行落地,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操作细节,帮企业把“法律规定”变成“实际动作”。

首先要做的,是“锁死”侵权行为的证据这是后续所有动作的基础,一旦证据灭失,再有理的官司也打不赢。对于线下侵权产品,最稳妥的方式是公证购买:选择有知识产权公证经验的公证处(比如各地的“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让公证员全程参与购买过程从进入店铺、挑选产品、付款、拿到小票和发票,都要用公证员携带的设备录像,录像要连贯,不能中断(比如不能中途换手机拍)。购买的产品要当场封存,贴上公证处的封条,避免被调换。对于线上侵权产品,比如电商平台的店铺,要做网页证据保全公证:用公证处的清洁电脑(没有安装过侵权产品相关软件的电脑)打开电商平台,搜索侵权产品,截取产品页面(包括标题、图片、参数、销量、评价),然后购买产品,保留快递单号和物流信息,收货时让公证员在场,封存产品。另外,要注意收集侵权行为的“规模证据”:比如电商平台的销量数据(可以公证抓取“累计评价数”,因为很多平台的销量是隐藏的,但评价数能反映销量)、侵权产品的销售区域(比如通过快递单号查发货地)、侵权人的宣传材料(比如官网、公众号里的产品介绍)。这些证据能证明侵权的严重程度,后续计算赔偿时用得上。

固定完侵权证据,别急着起诉,先自查专利的稳定性如果自己的专利是“纸老虎”,一告就被无效,反而会浪费时间和成本。怎么查?首先用国知局的“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查专利的审查历史:比如审查员有没有指出过新颖性或创造性问题,申请人是怎么答复的,有没有修改过权利要求。然后用专利检索数据库(比如incopat、soopat),检索与本专利相关的现有技术:比如有没有比本专利申请日更早的专利、论文、产品说明书,覆盖了本专利的全部技术特征。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专利是“一种可折叠的手机支架”,独立权利要求是“包括底座、支架臂、折叠关节,折叠关节通过弹簧连接支架臂和底座”,那你要查有没有在申请日之前公开的“可折叠手机支架”,用的是“弹簧连接折叠关节”的技术。如果有,那你的专利可能没有新颖性,被告一无效就没了。这时候律师要帮你做的,是“优化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比如如果原始权利要求里有“弹簧”这个特征,但审查时修改过,有没有可能把“弹簧”换成“弹性元件”,扩大保护范围?或者如果现有技术里没有“弹簧连接折叠关节”,那要突出这个特征的创造性比如弹簧能让折叠更顺畅,寿命更长,有技术效果。另外,要查专利的年费有没有按时缴纳:如果年费断了,专利就失效了,根本没法起诉。

确认专利稳定后,接下来是侵权比对这是判断被告是否侵权的核心,要“咬文嚼字”,不能凭感觉。具体步骤是:步,分解专利独立权利要求的“必要技术特征”独立权利要求是专利的“保护边界”,要把它拆成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技术特征。比如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是“一种电动牙刷,包括刷头、刷柄、电机、电池,电机位于刷柄内,电池为锂电池,电机连接刷头驱动其旋转”,那必要技术特征就是:A. 电动牙刷;B. 包括刷头、刷柄、电机、电池;C. 电机位于刷柄内;D. 电池为锂电池;E. 电机连接刷头驱动其旋转。第二步,分解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把侵权产品拆开,看它有哪些技术特征。比如侵权产品是“电动牙刷,包括刷头、刷柄、电机、电池,电机位于刷柄内,电池为镍氢电池,电机连接刷头驱动其旋转”,那它的技术特征是:A. 电动牙刷;B. 包括刷头、刷柄、电机、电池;C. 电机位于刷柄内;D. 电池为镍氢电池;E. 电机连接刷头驱动其旋转。第三步,一一比对:侵权产品的特征A、B、C、E和专利的一样,但D不一样(锂电池vs镍氢电池)。这时候要判断D是不是“等同特征”等同特征的判断标准是“三个基本相同+无需创造性劳动”:即手段基本相同、功能基本相同、效果基本相同,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比如电动牙刷行业的工程师)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不用想就能联想到用镍氢电池代替锂电池。如果镍氢电池和锂电池都是用来给电机供电的,功能一样,效果都是能驱动电机旋转,而且工程师都知道这两种电池可以互换,那D就是等同特征,侵权产品构成等同侵权。要注意的是,比对时不能“扩大解释”专利的技术特征比如专利里写的是“锂电池”,不能说成“所有可充电电池”,否则会被法院认定为“超出专利保护范围”。另外,不要拿侵权产品和专利说明书里的“实施例”比实施例是用来解释权利要求的,不是保护范围的依据,比如专利说明书里举了一个用“圆柱形锂电池”的例子,但权利要求里写的是“锂电池”,那侵权产品用“方形锂电池”也算侵权。

一旦确认侵权,接下来是计算赔偿金额企业最关心的“能赔多少钱”,关键是“举证”,你得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损失,或者被告的获利,否则法院只能判法定赔偿(1万到500万)。首先说“权利人的损失”:计算方式是“权利人因侵权所减少的销售量×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比如你的专利产品每个月卖1万件,每件利润100块,侵权产品上线后,每个月只卖5000件,那每个月的损失是5000×100=50万,一年就是600万。但要证明“销量下降是因为侵权”,得排除其他因素:比如你有没有降价?有没有停止推广?市场是不是萎缩了?这时候可以拿“侵权产品的销量”来印证比如侵权产品每个月卖5000件,正好是你减少的销量,那就能证明是侵权导致的。然后说“侵权人的获利”:计算方式是“侵权产品的销售量×每件侵权产品的合理利润”。侵权产品的销售量可以从电商平台的“累计评价数”估算(比如评价数是1万,通常销量是评价数的5-10倍,即5万到10万件),或者用被告的财务报表(比如申请法院调查令,查被告的增值税发票、销售台账)。每件侵权产品的合理利润,可以用“同行业平均利润率”(比如找行业协会出具的《XX行业利润率报告》),或者被告自己的利润率(比如被告是上市公司,年报里有利润率)。比如侵权产品销量是10万件,同行业利润率是20%,每件售价200块,那获利就是10万×200×20%=400万。最后说“法定赔偿”:如果没法证明损失或获利,就只能靠法定赔偿,但要尽量收集“提高赔偿额”的证据:比如专利是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赔偿高)、专利获得过“中国专利奖”(证明创造性高)、被告是“重复侵权”(比如之前被起诉过,又侵权)、被告“明知故犯”(比如收到过你的警告函,还继续卖)、侵权产品是被告的“核心产品”(比如被告的主要收入来自侵权产品)。比如你能拿出专利的《中国专利奖证书》、被告之前的侵权判决、警告函的签收记录,那法院可能判到200万以上,而不是更低的1万。

几乎所有专利侵权案件,被告都会反诉专利无效因为只要专利被无效,侵权指控就不成立了。所以在起诉前,一定要“预判无效风险”,提前准备反驳证据。首先,收集专利申请时的“原始档案”:比如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的初稿,以及审查员的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的答复意见。这些档案能证明“修改没有超范围”比如如果你在审查时把权利要求里的“金属材料”修改为“铝合金”,要证明修改是根据说明书里的“铝合金具有轻便耐用的优点”做出的,没有超出原始说明书的范围,否则被告会以“修改超范围”为由无效专利。然后,收集“现有技术的反驳证据”:比如如果被告说你的专利没有创造性,用了一篇现有技术文献,你要找“区别技术特征”的技术效果比如现有技术是“用塑料做手机支架”,你的专利是“用铝合金做手机支架”,你要证明“铝合金比塑料更结实,使用寿命长2倍”,这个技术效果是现有技术没有的,所以你的专利有创造性。另外,对于化学、医药类专利,要准备“实验数据”:比如你的专利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组合物”,要拿出临床试验报告,证明该组合物的降压效果比现有药物高30%,而且副作用更小。如果被告反诉无效,你要在“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程序”中提交这些证据,反驳被告的理由。律师要帮你做的,是“模拟无效程序”:比如提前假设被告会用哪些现有技术,怎么反驳,甚至找专利代理人(因为专利无效是行政程序,需要专利代理人参与)一起准备证据。

如果侵权行为正在“快速扩散”,比如被告的侵权产品在电商平台上销量暴涨,或者马上要参加展会,你可以申请诉前停止侵害专利权禁令(简称“诉前禁令”),让法院先禁止被告继续侵权,再打官司。申请诉前禁令的条件有四个:1. 有明确的专利权(比如专利证书、年费缴纳证明);2. 侵权可能性大(比如侵权比对报告证明被告的产品落入专利保护范围);3. 不停止侵权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比如你的专利产品是新品,刚上市就被侵权,市场份额被抢占,以后再也没法抢回来);4. 平衡双方利益(比如停止侵权不会让被告破产,而不停止会让你损失惨重)。实操步骤是:1. 准备证据:专利证书、年费缴纳证明、侵权证据(公证购买的产品、电商页面截图)、侵权比对报告、损害证据(比如最近一个月的销量数据、市场份额报告);2. 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申请(比如被告所在地法院,或者侵权行为地法院);3. 法院会在48小时内审查(因为是紧急程序),可能会要求你提供担保(比如用房产、银行存款做担保,担保金额通常是被告可能的损失);4. 如果法院批准,会发出禁令,责令被告停止生产、销售侵权产品,电商平台下架侵权链接。要注意的是,诉前禁令的“风险”:如果后来法院认定不构成侵权,你要赔偿被告因禁令造成的损失(比如被告的库存积压、订单取消的损失)。所以律师要帮你评估“侵权可能性”比如侵权比对是不是真的没问题,专利是不是真的稳定,否则不要轻易申请。

很多专利侵权案件不用走到判决,和解是更高效的方式节省时间(打官司要1-2年)、节省成本(律师费、诉讼费),还能避免“专利被无效”的风险。和解的“更佳时机”是:1. 你已经固定了侵权证据,专利稳定性核查清楚了,侵权比对确认了这时候被告知道自己理亏,容易谈;2. 被告反诉无效,但你已经准备好反驳证据被告知道无效赢不了,会愿意和解;3. 法院开庭前,双方都知道胜负的可能比如法官在庭审中问了很多被告的侵权细节,被告意识到要输,会主动找你谈。和解的“核心条件”:1. 停止侵权:要明确“停止的范围”(比如线上所有平台、线下所有门店)、“停止的时间”(比如立即停止,或者在3日内停止)、“销毁库存”(比如销毁所有未售出的侵权产品);2. 赔偿金额:可以参考“权利人的损失”或“侵权人的获利”,但要留“谈判空间”比如你想要200万,可以开价300万,让被告还价;3. 未来的合作:如果被告是同行,销量大,可以谈“专利许可”让被告支付许可费,继续使用你的专利,这样比一次性赔偿更划算(比如每年收50万许可费,收5年就是250万);4. 违约责任:如果被告再侵权,要约定“更高的赔偿”(比如再侵权要赔500万);5. 保密条款:不要公开和解金额,避免其他被告效仿。和解协议一定要“书面化”,并且要“可执行”比如写“被告应在本协议生效后3日内删除淘宝、京东、拼多多平台上的所有侵权产品链接,截图发给原告确认;应在7日内销毁所有库存的侵权产品,拍摄销毁视频发给原告”。这样如果被告不履行,你可以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赢了官司,不等于拿到钱执行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首先,“停止侵权的执行”:如果被告还在卖侵权产品,你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让法院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给电商平台,要求下架侵权链接;或者让法院查封被告的库存(比如去被告的工厂,查封未售出的侵权产品)。如果被告是电商店铺,还可以要求法院冻结其店铺的支付宝账户。然后,“赔偿金额的执行”:要查被告的“财产线索”比如银行账户(可以申请法院查被告的开户行和账户余额)、房产(查不动产登记中心)、车辆(查车管所)、股权(查工商局)。如果被告有财产,法院会冻结、查封,然后扣划到你的账户。如果被告没有财产,你可以申请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简称“老赖名单”),限制其高消费(比如不能坐飞机、高铁、住星级酒店),这样被告会迫于压力履行赔偿。另外,要“防止再侵权”:定期监控市场比如每个月查一次电商平台,看有没有新的侵权产品;或者找“知识产权监测公司”(比如索普锐、派智)帮你监控。如果发现再侵权,要立即起诉,因为根据《专利法》,再侵权的赔偿会更高(比如之前判了200万,再侵权可能判400万)。

专利侵权案件的处理,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流程”从证据固定到执行落地,每一步都要“做细、做实”。作为企业,要记住:遇到侵权不要慌,先找律师帮你“理清楚步骤”,再一步步走。而作为律师,要帮企业“把抽象的法律规定变成具体的操作”,让企业能“拿着指南就能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企业应对专利侵权纠纷,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